logo

央行靠网联“收编”支付宝? 愿望美好,挑战不小

2017-08-09 11:14:53  作者:扁豆 来源:柒闻网 

近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至此,网联上线有了明确的时间期限,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算是走到了历史尽头。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指出系“意料之中”。央行的终极目的是将整个支付体系纳入监管下。某种程度而言,央行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落实的进程,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牵动市场新格局
 
“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是一家由央行及其下属机构主导投资的第三方支付清算平台,不直接开展支付业务。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显示,网联股东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和公司。其中,银联仅占股1.55%,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而支付宝和财付通最终持股比例皆为9.61%。财付通获得和支付宝平起平坐,京东成第五大股东。
 
业内人士分析称,“网联”的成立,显示了央行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监管的决心,也能有效遏制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等问题。
 
网联上线的确牵动了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对各方而言,都必须重新适应这个新事物,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直言,“但新事物并非洪水猛兽,大家不必哭,也不必慌,接受它,接受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太阳照常升起。”
 
一家上海第三方支付副总裁认为,随着网联筹建工作的快速推进,直联模式的萎缩甚至消失或将成为一个注定的趋势,而眼下“妾身未明”却如火如荼的银行系清算中心模式也消失。
 
用户体验无影响
 
据艾瑞咨询估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8.8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微信合计约占市场份额的92%。
 
不少习惯于网络支付的用户却担心,线上清算的网联产生的相关费用会不会转嫁在用户身上?
 
业内人士认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无论存不存在“网联”,只要现在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不变,那么对用户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影响。相反,平台的出现还有可能让用户的财产安全有更多保障,一旦被某些骗局所坑害,也能够迅速通过数据进行相关取证。
 
有参与网联试运行的机构透露,随着网联的系统运营优化,用户的体验感不会发生变化,依然是以用户使用便利安全为导向。
 
湖南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商学院法学教授杨峥嵘在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当下的支付形式呈现多样性,设立“网联”或成为金融市场改革的过渡性措施,“当市场主体养成自律和自我约束等良好习惯后,以资金监管为目的网联平台或许会消失。”
 
创新监管难度大
 
此前支付宝和财付通曾试图主导网联的架构,并一度成功地施加影响使得支付清算协会的方案设计者们制定了南北两大中心的方案,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其他第三方机构强烈反弹,最终未被采纳。
 
反对的理由一方面是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顾忌巨头垄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自身的信息保护等。而该方案亦与央行主导“建设金融基础设施,让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得以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平等竞争”的主旨相悖,因而最终作罢。
 
据经济观察报,一位接近支付清算协会的人士认为,“现在这个结果对央行而言,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一方面借力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线上支付的监管主动权也完全地掌握到了央行的手中。”
 
网联建设之初,市场反应普遍较为悲观,一方面是网联的上线意味着直连模式的下线,支付巨头积极性未必高,失去了支付巨头支持,其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速度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网联股东结构和系统方案未明,市场担心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积极性不高。
 
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网联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明显增强,薛洪言认为,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显著提速,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无论在意愿上还是技术层面,都不存在明显的障碍。
 
澎湃新闻评论称,第三方支付能有今天,并不是监管机构设计的结果,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十余年来自建系统、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家一家银行跑出来的。更进一步说,连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都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打车软件、线下服务、无现金活动等竞争中塑造的。
 
相比中国现有的、领先于世界的第三方支付,“网联”还是一个纯政策产物,怎么做到创新监管,不走老路,难度不小。
分享到:  
来源

柒闻网

热点

推荐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