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到农村去 | 摸着石头过河:互金“选手”大量撤退,有平台直面信贷漏洞

2019-06-21 13:00:26  作者:青青 来源:柒财经 

带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品来到农村的互金平台,总会经历一段水土不服的时期。

很多互金平台进入农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方向与模式都在不断地调整,形成各自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又或者折戟农村金融。而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则一边慢慢地接纳新事物,一边包容各个平台的错误与失败。

柒财经了解到,在“到农村去”的风潮当中,已经出现了大撤退,不少互金平台“后会无期”,有的不再继续放贷,有的转型为公益,有的只将农村金融活动信息挂在官网上就再无声息。此间,前期成本、盈利困难、风险损失等等都是压垮互金平台的稻草。

同时,与农信社等机构相补充甚至相竞争、应对“农村集体骗贷”乌龙、经历暴雷农村金融平台带来的不良影响、“固守”农业大省及人口大省……都是各平台走进农村的一个个故事,并交织成互联网金融流向农村的浪潮。

01 摸着石头过河

农村征信空白是被嚼烂了的话题,也是无奈的话题。与此同时,到农村去的互金平台其实也面临着新业务的空白,从经验到专业人员,无一不空白。空白的双方有着面临着双重的“隔阂”,遥遥相望,却难以接触。

这是一个克服“水土不服”的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几乎所有互金平台在下沉农村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很多次战略调整,并在农村难题面前不断地“自我雕琢”。比如线下模式、比如“驻扎点”、比如专业人员培养、比如风控手段、比如金融产品设计……

下乡互金平台不少,按照服务特点、下乡角度、客户群体、扩张规模,各互金平台有着各色标签。其中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扩张”风格,是奋进还是冒进?是稳固还是顽固?都是各平台争论不休又反复比较的“向左向右”的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稳扎稳打甚至谨慎的过程,但总有讲成交规模故事、抢占农村市场、冲击资本市场等各种原因,让这个新市场的水被搅得更浑。”有业内人士对柒财经旗下柒闻网表示。

“我们从2014年就试水农村信贷网点了,2016年初才将农村信贷业务‘独立’出来,2018年增设农村金融事业部。”积木时代CEO彭少新告诉柒财经,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肯定经历过一些调整,不过调整这么多年,线下网点增长得非常缓慢,都是为了求稳。
 

可惜的是,随着2015年、2016年的“下乡”风潮,大量资金流向农村,部分急于打开市场,抢占先机的互金平台,以冒进的姿态将城市互联网金融的“招数”套在了农户身上。

对信贷机构而言,农村征信信息缺乏,放大了风控不足的弊端,在成交规模与“版图扩张”的背后,留下了鲜明的逾期、坏账痕迹。

实际上,在资本市场的“方向正确论”与营销市场的“成交规模论”双重压迫下,确实有不少互金难以保持冷静,更何况打入农村金融的前期成本压力是与日俱增的,“有的平台也有自己的困难,有不得不提升放贷规模的原因。”

02 大量“选手”撤离

互金平台冒进的后果是,在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预料已久的大撤退。

从2015年风口开始,就有人在调研后表示暂时没有进入农村的打算。2015年以来,很多平台陆陆续续退出,要么销声匿迹;要么直接转型为公益,不指望农村业务赚钱;要么开展过一两次农村普惠活动,只把活动信息挂在官网上。

“今年的退出情况更明显,之前农村的墙上刷过的互金平台的广告,现在也没有消息了。”积木时代一位高管对柒财经表示。

首先,前期成本是最无可逃避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村金融有着不可避免的线下模式重的特点,大大加重了前期运营成本。

彭少新指出,城市(包括县城)的每个信贷网点所有工作人员大概是10到15个,一般15人以下是常态,其客群很多甚至并非来自于线下。而在农村,这样的网点平均人数大约是20多人,一切推广、风控都要“亲力亲为”。

而这些人都是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同时,在环境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人员的流动也是需要“预防”、“提前准备”的。

其次,在熬成本的过程当中,农村金融盈利困难也是公认的。数据显示,积木时代农村信贷规模并不高,累计3.3亿元,并在近2年的前期投入后实现盈利;而上线于2007年的翼龙贷,甚至经历了9年的亏损,直到2016年才转亏为盈。
 

与此同时,在不高的盈利当中,风险损失又成了部分互金平台的“致命伤”。撇开冒进策略带来的回款问题,东北的雪灾、海南的台风、养殖业的禽流感等等,都是难以预料与对抗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庞大的前期成本压力促进了规模更大的放贷行为,而由较大规模的放贷催生的盈利,不仅要覆盖成本,还要覆盖风险损失。但是,较大规模的放贷行为还不可避免带来风控的漏洞,给贷后管理留下滚雪球一般的“遗留问题”。

更令人头疼的是,说好了谨慎、稳健、克制的互金平台,在进入农村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身在此山中”而表现得不够谨慎、稳健与克制。更是由于上述环节息息相关并且互相影响,不少“选手”难以把握尺度与力道,最后陷入“无法克制”的怪圈当中。

03 农信社等也有漏洞

就商业角度而言,盈利才是目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核心。而在大量且持续的前期投入下,盈利点与盈利模式更像是乱麻当中要找的那条红线——看着明显,却难以拆解出来。

下沉角度、线下模式、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客群选择、产品设计等等,每一条都要在空白的农村金融当中反复地筛选甚至较量,最后在咬牙实践中得到检验。

柒财经还了解到,有农村金融平台坚持“不和农商行、农信社抢饭碗”的观念,有互金平台负责人则提出,其做农村信贷服务确实是在和农商行、农信社竞争。

一方面是农村市场广阔,“见面”竞争的概率低、力度也小,“最近1年多又有很多农村金融平台退出,现在在互金平台方面,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了。”

另一方面,“很多农信社其实也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借贷的‘好帮手’。”据了解,部分农信社业务其实并不够下沉,其吸储资金也更愿意“往外走”。

在政策倾斜的大环境下,农户的借贷资金又过于“小额”与“分散”,逐一进行风控调研基本不现实,经常会出现整村授信的情况,造成很大的风险漏洞,进而出现各种坏账。

“这样的风险漏洞会使农信社出现周期性的业务下沉——国家政策力度强一些的时候,农信社等机构就放一批贷款,政策力度弱一些的时候,这些机构可能就起不到扶持农户资金融通的作用。”而入驻农村的互金平台正是起到了这样的补充作用。

因此,真正下沉到农村,下沉到三四线,真正帮助到农户,总能找到扎根的土壤。

04 离“上岸”还远

成功的运营模式绝对不止一种。在进入农村过程中,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发出独特的金融产品,针对不同的农村群体,其风控策略也大不相同。

目前为止,农村金融行业的普遍观点是,过于冒进的互金平台最终都要为自己不够严格的风控、过于快速的扩张而买单。当初风风火火地在全国开门店、铺业务、招揽业务员,而这些终将成为浪潮中被击破的泡沫。

与此同时,为之买单的还有农户与农村市场。“因为有的平台暴雷了,退出行业,有些农户想还款机构不在,最后把农户上了黑名单。”这给借贷观念本就不够发达的农村市场,以及辛辛苦苦下沉的互金平台双方,都留下了“不靠谱”、“骗人”的负面印象。

柒财经发现,互金平台下沉农村的过程中,还出现过“农村集体骗贷”的乌龙事件。该农村的农户征信基本都有着不良记录,但调研后发现,他们是个人信息集体被盗用。

“情感上我是相信他们都是受害者,但落实到风控,这些农户不得不被拒之门外”了解此事的互金平台员工对此事难以忘怀。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农村金融的经营数据可能比不上城市金融,但农村金融依然是蓝海,前景在望。“毕竟城市金融也不好做,90%的平台也没有撑下来。农村没有那么多借贷中介,多头授信、多头借贷的情况实在好太多了。”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平台走得远,也有平台“古板”地守着部分地区。以积木时代为例,5年时间累计在农村放贷3.3亿元,“真的很少了,比起别人的放贷量不值一提。”数据显示,积木时代目前仅成立15个农业服务网点,70%以上的农村金融市场业务集中于辽宁、吉林2个省份。

据了解,其农村金融服务业延伸到了陕西、山西、江苏甚至海南,不过,东北等传统农业大省的市场显然更好打开,“珠三角那边的地区,甚至没有多少农户,连客群基础都没有。”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以何种方式下沉、为哪类客群提供服务、版图划转哪里的互金平台,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且至今依然还在摸石头。

这一方面是好消息,大家循序渐进,有石头可摸;另一方面又不算好消息,因为因为连深水区都没有进入,离“上岸”就更远了。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依然还需要倚靠漫长的、润物细无声的各方的持续努力。(文 / 柒财经 青青)
分享到:  
来源

柒财经

热点

推荐

快讯